陸子鈞 2016年3月18日
318兩年後,選票讓一些新面孔、新世代、新勢力進入立法院。這場改變號稱是由社群崛起,但現在回頭看,又有多少新科立委真的有在經營自己的網路社群呢?
從Faceebook來看,這一屆的113位委員當中(包含不分區立委、原住民立委),有建立粉絲頁的共94位(如果我有遺漏的,請補充,感謝!),其中在1/16選後,到資料抓取的期限3/16為止,每週發文數不到1則(平均每日發文數小於0.14則)的委員粉絲頁有8個(孔文吉、李應元-臺灣應元團、簡東明、莊瑞雄、廖國棟、王金平、立法委員李鴻鈞、立法委員陳雪生)。
多數的粉絲頁在選後也像「退駕」一樣的大幅減少發文。以2015/11/17~2016/1/15作為選前的區間,與選後 2016/1/17~2016/3/16(由於選舉當天多有當選感言,所以比較時去掉當天的資料)的資料相比,平均每日發文數顯著增加的粉絲團有12個,分別是:余宛如(社會創新 透明國會)、許毓仁 (教育革新 新創開路)、柯志恩、立法委員 林麗蟬、食安立委 吳焜裕、黃昭順-鐵的康乃馨、顧立雄、立法委員吳玉琴、陳宜民、蘇嘉全、蔡培慧|田邊來作伙、曾銘宗,發文數沒有顯著改變的有20個,分別是:尤美女立委、立法委員 陳亭妃、『蘇震清-我們承擔起責任』、葉宜津、吳志揚、孔文吉、立法委員 黃偉哲、劉建國、立法委員陳雪生、陳瑩立法委員-Ying Chen原住民族事務廣場、鄭麗君、莊瑞雄-雄有戰力、廖國棟_立法委員、何欣純立法委員粉絲團、林靜儀 醫師.立法委員、林淑芬、呂孫綾、蘇巧慧、徐永明、林俊憲,其他的粉絲頁在選後每日平均發文數量顯著減少。
點我看圖:https://s-media-cache-ak0.pinimg.com/⋯⋯(委員粉絲頁選前選後每日平均貼文數。共94個委員粉絲頁,藍色是選前,黃色是選後,粉絲頁名稱前面有星號表示T-Test有顯著差異。粉絲團排序沒有特別意義,只是抓資料的順序。)
為什麼經營自己的粉絲頁對委員來說這麼重要?經營臉書未必能讓你選上,而且又已經選完了,那幹嘛要經營臉書?當媒體不在把持資訊的流通,任何連上網路的人都可以透過網路獲得遠比電視、報紙、廣播更多的資訊,經營「自媒體」就很重要了。經營「自媒體」既很花時間,而且也不可能如同大型新聞粉絲頁一樣,動輒數十萬人關注,但是當「出事」的時候,自媒體就是很好的處理管道。
設想今天的質詢內容要是被媒體有意無意斷章取義,惹出了風波,有自己能夠發聲的管道就很關鍵,委員能夠透過自己的粉絲頁公開逐字的講稿,或是發表自己的聲明,供願意查清事實的民眾了解。此外,臉書也是在台灣比較有效能解決公關危機的網路管道,因為會訂閱粉絲團的,多半就是支持者,所以任何在粉絲團發佈的訊息,很有可能會先接觸到支持者,再透過他們傳播出去;而朋友的說服力又比品牌本身更強,所以會比訊息直接接觸到非支持者來得有說服力。
那麼,是否在公關危機發生後才在粉絲團發表聲明就好,平常可以放空讓他長草長香菇?
不行!礙於臉書的演算法,粉絲團必須平常就保持與粉絲的互動(讚、分享、留言、點擊),才能提高粉絲團的訊息出現在粉絲動態牆上的機會。除了問政、行程、地震寒流的時候問候、Po小孩小貓小狗……之外,委員在臉書上還有什麼玩法呢?(最近電火球的自嘲猜謎是個不錯的方法,既親切又有話題性)比方若是關注性別議題的委員,可以在臉書上Tag另一位友好委員,邀對方一起去看《丹麥女孩》,可以帶起也有去觀影的粉絲的互動,然後切入相關政見議題的討論。這樣算一算,其實每週有2則內容更新在粉絲團上應該不難吧。(助理們不要恨我…….)
除了臉書之外,其實也頗推薦透過電子報來維繫與支持者的互動。電子報可以追蹤哪些訂閱者較常開信、開了之後又點擊了哪些連結,很適合藉此找到真正關注相關政見議題,或是潛在的能夠募款的支持者。但是沒有訂閱電子報就無法接觸到其中的內容,所以經營公開的管道-粉絲團還是很重要,電子報則是另一種更深互動的輔助。
快上粉絲團讓支持者關注你吧,委員們。
一樣附上原始資料歡迎大家參考(除了推文數,還提供了粉絲數、互動率):https://docs.google.com/spreadsheet⋯⋯歡迎大家來討論。
94個委員粉絲頁名單: